70螳臂(二)-《蚍蜉传》


    第(2/3)页

    广元城外,郭如克部三千在前,刘芳亮部二千于侧策应,吴鸣凤则领着一千余众押后,这六千人构成了冲击侯良柱本阵的主力。可以说,秦雍的先锋队只是开胃小菜,二营在试探良久后,正式进攻的大幕现在才徐徐拉开。

    在步兵发动攻势的同时,李自成再一次派出了马军。步兵主攻,马军协助,是他常用的手段。赵当世对此十分留心,暗暗记下了李自成在利用步骑协同作战时对时机的把握、战术的布置以及一些不足之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真实战场上的学习,往往最能催人成长。而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有那么多饱读诗书的统帅参与剿寇,却绝大部分败在死在他们瞧不起的泥腿子手里的原因之一。

    官军方面貌似对二营发动总攻的果决没有充分的准备,几乎是过了小半刻钟,等郭、刘二部皆越过纵横交错的沟壑后,方才姗姗变阵。大风卷起战旗,烟火蔽日的战场上,官军开始将两翼向中夹,同时位于后面的几个方阵也向前挺进,似乎要从三面全力阻击波压云涌而来的二营大军。

    战场上,要想最终见个真章,还是得实打实拿出实力说话。到了这一步,无论是二营还是官军都没有了调整的机会,随着两军沉沉相撞,山呼海啸的厮杀声骤然而起,无数交战面中刀光闪烁、剑光错落,蓬蓬血雨、无数呼号飞溅充斥于漫无边际的兵海的各个角落。摩肩接踵的兵海中,非敌即友,每一名兵士的脑海都只有一个念头:全力杀死每个面对自己的人。

    闯营的马军风驰电掣转进官军的西侧,这次来的,可不只是高一功的五百骑,而是将之包括在内、由李过亲自统帅的闯军二千骁骑。官军后阵急急分出两个预备方阵来敌,盔甲鲜明的李过一勒缰绳,坐下战马奋鬃扬蹄,兴奋嘶鸣。他吼声如雷,催促着部下骑士及时归队,尽量不要做无用的混战。他不愧为使用马军的高手,闯营的这二千马军在他的带领下,直如颗颗磁石,从始至终都紧紧聚拢一起,被官军延误掉队、各自为战的情况微乎其微。

    城上,官军的火炮复又轰鸣,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炮弹无情地倾泻到了二营的阵内,所至之处血肉横飞、哀声四起,但不管是郭如克、刘芳亮还是最前方的秦雍乃至于在后压阵监阵的吴鸣凤都没有了退路。他们现在能走的,只有一条路:通往侯良柱本阵、通往广元县城的路。

    一时间,惨烈的激战下,天地一暗,似乎都为之色变。

    赵当世心跳如雷震,聚精会神望着烟尘飞扬的主战场。在这种最紧要的关头,他往往都是心无杂念。然而,李自成却在这时候有一搭没一搭来了句:“下雨了。”斜瞭过去,居然看到李自成正没事人儿一样,伸出手掌,同时仰望天空。

    不过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然而这一刻对于赵当世的震撼,较之鏖战中的沙场,无疑更深一层。

    赵当世有自知之明,从不自视甚高,也不会妄自菲薄。他之前自评,自己的心理素质或者说胆识,已可谓是千里挑一。即便不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超出绝大多数所见过的将领。这个想法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心里却十分笃定自信。只是,当看到眼前这个在纷飞炮火中依然闲庭信步、神态晏然的李自成,他才真切感受到自己与李自成之间的差距所在。

    这样的心胸与气量,已不能用后期锻炼出的能力来概括,赵当世相信,这是一种天赋,一种拥有超卓常人的沉稳、冷静的天赋。这样子的人,赵当世此前从未遇到过,他不知道改如何正确形容李自成所拥有的这种天赋,心想之下,不禁暗思,若非这便是传说中的王者气质?也许,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天赋,李自成才能每每于绝境中求生,才能累败累战、无数次东山再起,以至于最终彻底成长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一想之下,心中对于李自成的崇仰敬佩不由得又掺入了几丝对自己的气馁。他正怅然若失,远处乱阵中,骤起山呼。眼到处,官军一角已然众哗旗乱,随后有塘兵狂奔而来,禀报:“一只虎阵斩官军将官一名,折敌锐气,壮我军威!”

    “甚好!”李自成微微一笑,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欣喜,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过了一会儿,又有兵来报说刘芳亮击散官军一部,李自成照旧应答。

    赵当世此时忽然感到有些胸闷。之前,他挟上万大军,人数超过李自成,又得“闯将”尊号,自觉已与李自成不相伯仲,可只这短短半刻钟不到,他的心态登时峰回路转。他意识到,相比于李自成,他还差的太远,还有太多的不足。要弥补这些不足,仅仅只靠一时之势,根本无济于事。难道说,这次一并入川,就是上苍让他赵当世清醒认识自己,观察学习的良机?

    对于这些,赵当世说不清。人一旦裹足不前,就容易陷入自我沉醉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足以使人堕落与灭亡。至少说来,现在的他,再度有了压力,有了追求更深层次自我的动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