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璧(一)-《蚍蜉传》
第(2/3)页
数日前,赵当世挥军攻取了渝北良港沿口镇,侯大贵与覃进孝两部也很快从遂宁方向会合了过来。如此一来,聚集在沿口镇的赵营马步军合计约有九千。其中老本军前营二千人、老本军左营五百人、老本军右营二千人、老本军后营一千人、先讨军左营二千人以及飞捷营一千二百骑加上亲养司一百骑、特勤司二百骑。
南部的定远县城并无官军野战部队驻扎,而仅凭县兵又完全无法与沿口镇近万人的赵营相抗衡,故而在沿口陷落的两日中,定远县城就如一潭死水般安静。当然,通过特勤司接连不断的回报,赵当世知道定远县的官员乡绅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在这惶惶不可终日的两日时间里,光夜不收们报上来他们向四面八法派出求援的使者就多达十七拨。
数字听上去很骇人,若这些求援都奏效,那么汇聚而来的官军兵力必将对赵营的下一步行动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的压力。只是,赵当世与昌则玉等人从来就不会被表面情况所左右。他们都是见惯了风浪的人,已经很能够透过表象思考内在。就如同这件事,根据昌则玉的估算,即便距离定远县最近的几支官军全都毫不迟疑发兵驰援,他们全都抵达定远也至少得花上四日的时间,且尚未考虑这些官兵抵达后各部之间对于作战的协调准备工作。而四日,早已超出赵当世能够容忍逗留的极限。出川之事兵贵神速,他给全军下达了三日内必须做好所有方面的准备工作并且开拔。其中,先头部队甚至在攻下沿口镇的第二日就出镇北上了。
先头部队便是覃进孝的先讨军左营。
兵者贵在机先。所谓“机先”,先发制人是也。攻打沿口镇前,赵当世就想好了打下沿口镇之后的行动。
行动的大致方针与昌则玉所言北上并无二致。这是因为在侯大贵率军会合后,赵当世就接下来全军的动向特意征询了他的意见。出乎赵当世的意料,侯大贵居然在此事上完全赞成昌则玉,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文武之间的抵牾并没有上演。从这点也能看出,侯大贵固然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但在大事上,无论出发点是为了赵营还是为了自保,至少都能持一个秉公处置的态度。这是他的优点,也是赵当世敢于将他作为臂膀倚仗的一个重要因素。
徐珲在外,赵营中剩余最重要的一文一武都持相同论断,赵当世自己也无更好的方案提出,故而沿嘉陵江北上的阶段性方针就此敲定。
沿嘉陵江北上将经过诸多江岸府县,其中首当其冲一个要地便是南充。向北渗透的夜不收回报,称在青居城有官军断江。
青居城位处南充县南三十里,倚江而立,因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又称“淳祐城”。曾是南充县治、顺庆府治之所在,在南宋时与钓鱼、大良、运山等城并称“防蒙八柱”。时至今日虽然旧城已然坍圮大半,但因其正位于江段要扼,江水在城边一段因为一个巨大的曲流分道从而使一侧的江水变窄,故而南充的官军近期还是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并多少修复了靠江的城垣,新筑几处水寨。此外,未雨绸缪的官军还别出心裁,横江设置了数道铁锁桥,以阻拦船只经过。
不得不说,南充的官军还是有些远见的,尤其是在铁锁横江一事上,完全戳中了赵营的软肋。如果不提前将这枚钉子拔出,预期乘舟船沿水路大举而上的赵营届时势必在青居城撞上重大挫折。
之所以离开大部队提前北上,覃进孝背负的使命正是为后续部队扫除青居城这一障碍。
现在的赵当世最怕的就是和在沈水时一样干耗时间,他对攻取青居城的要求只有四个字——速战速决。
赵营不习水战,想要乘船北上强行攻破青居城防线显然难以达成。所以,覃进孝部此行走的是陆路。这也就是为什么魏一衢、彭光等人此时此刻会身处莽莽群山雪林中的原由。
在派出覃进孝部前,赵当世与昌则玉、侯大贵、穆公淳等人根据舆图以及各类情报仔细分析了官军在青居城的部署,最后认为,要想尽快拿下凭城而守并且立有多处水寨策应的青居城防线,水路夹攻当是最为奏效的一招。因自身水战的短板,故而从水路不可能正面硬上,只能当作出其不意的奇兵,是以作战的主力还需陆路为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