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浊酒(四)-《蚍蜉传》
第(2/3)页
军中兵额五千,分前左右后四营。其中前营二千人,为主力,李延义担任千总。经这一安排,赵当世兑现了承诺。李延义是现今赵营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沉厚在赵营同年龄段的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让他继续掌管后勤固然无恙,但却会限制了他才能的进一步发挥。赵当世自诩看人很准,他认定,李延义天生就属于沙场。只有在战场上,才有机会迸发出更炽热的火焰。
接到任命,李延义激动不已。他不像很多人那样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所以,就在众目睽睽下,他的眼角划出一道泪水。只是,他站在前排,而尚在他前,能看到他流泪的人,除了赵当世也不到五人。
左营、右营各一千人,继续由吴鸣凤与熊万剑担任千总。而原先为熊万剑副贰,担任右营参谋之职的白旺荣升后营千总。白旺的性格赵当世也很了解,一丝不苟,有时甚至有些不通情理。不止一人曾在赵当世面前说过白旺太轴。但赵当世从来不以为然,因为私底下,赵当世也与白旺接触过,认为他虽然无趣,却谦逊有礼,不是一个喜欢抬杠的人。故而以此看来,他之所以为人诟病完全是负责任的表现。而这种品行,在管理各种关系层次纷杂烦乱、以后勤为主的后营时,尤为有用。
顺带一提,将老本军改名,是昌则玉的主意。他博览群书,入伙以来第一次参与到赵营的改造,所以对此事非常投入。他认为无论做人做事都应“表里如一”,是以,从他的理论出发,赵营既心存大志,那么至少从军号上,就应该先摒弃那些江湖气息浓厚的名称,诸如“老本”、“青衣”这种,是全然入不得他法眼的。
他起这“无俦”二字,取自宋代袁甫《蒙斋集》中“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的诗句。宋代岳飞有强军“背嵬军”战无不胜,他择“无俦”与之相对,显出对赵营寄予的厚望。且“无俦军”三字念起来近音“无愁军”,与三国时东吴精锐“解烦兵”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效节军,脱胎于原先讨军,总兵徐珲、参军偃立成一如既往。全军三千人,分前后两营。前营二千人,千总覃进孝,除了从先讨军左营变成了效节军前营,其他各司各队人事、编制半分没变。这在全军的整编中是个异类,也是赵当世给予覃进孝的特权。他这支部队结构成分特殊,打散弊大于利,且单纯从覃进孝的角度考虑,赵当世可以想见,如是动了他的部队,以他刚烈的性格,很有可能会作出些过激的反应。对于覃进孝这种“猛兽”,赵当世曾私底下说过“野性难驯”四个字,驾驭这类人,一味对抗压制只会适得其反,怀柔与引导才是上策。至少现在,赵当世毫不担心覃进孝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后营一千人,安排茅庵东为千总。茅庵东曾暂任“总兵”职,可一来他本人对功名利禄并不十分看重,二来也清楚自己当初的职位都是虚的,说到底,他尚处于赵营权力圈的外围。且论地位,要不是呼九思、梁时政、杨三等在一天内都意外死亡,作为一个二线的小弟他完全没有资格与赵当世甚至是景可勤这等身份的知名大寇平起平坐,所以,赵当世给他一个千总,实际上已经很给面子了。
说起来,还是徐珲主动向赵当世提出想要茅庵东这个人的。徐珲虽寡言少语,但外冷内热,很讲义气情分。他看到茅庵东的莽直,就会没来由想起当初的郝摇旗。即便他与郝摇旗的关系并不密切,但茅庵东的身上有些许郝摇旗的影子,虽不深,却也不阻碍他产生天然的好感。
“效节”二字也是昌则玉起的,此名出自五代后梁大将杨师厚的“银枪效节都”。梁师厚死于魏博节度使任上,后唐庄宗李存勖灭魏博后,将此军置于麾下为亲军,并于胡柳陂之战大败后梁军,为最终灭梁定鼎。昌则玉既看中“效节”二字蕴含的忠主之心,也有心将赵营的这支军队比成如昔日效节都那般所向披靡、拱卫老本的强军。
起浑军,是在无俦军、效节军外新设的一军,下辖二千人,军总兵为郭如克,参军则为杨招凤。郭如克由此一跃成为与侯大贵、徐珲并驾齐驱的营中柱石。如此安排,倒未出乎众人的预料。因为此前,赵当世就不止一次显露出要提拔郭如克的意思,而郭如克确确实实也不负重望,先后打了许多血仗硬仗,能力无可置疑,这位子坐的令人心服口服。可杨招凤这边,却引来了不少非议。原因无他,在此之前,因罪受罚的杨招凤职位仅仅是一个不入流的队长,即便曾经当过中高层的军将,但从区区个队长转眼就成了一军的二号人物,提拔难免太速。况且,参军一职虽无实际兵权,却负有辅助总兵决策、督查军中秩序等重要责任,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就能当的。观其他二军,无俦军参军覃奇功、效节军参军偃立成,均是老成持重之辈,现在杨招凤不过二十出头年纪,就担负起如此职责,人心难服。
赵当世则有他的考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