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历史选择-《镇疆军》


    第(1/3)页

    后世的史学家们,通常喜欢将“武关之战”称为整个突厥东侵战争的关键转折点。

    因为此战的胜利,意味着进攻帝都的主动权重新回到了圣唐军队手中。

    尽管武关不像潼关、虎牢关那样闻名于世,但它作为帝都东南方向的门户,同样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拿下这座城关,通往皇朝首都的道路便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所以,从收复武关的那一刻起,圣唐的全面战略反攻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背后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当人们去认真研究那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又会得到一个无比惊讶的发现:立下首功的荆襄大军,其实并没有在武关遭遇到特别顽强的阻击。

    像这样一处关乎战争走向的战略要地,守军竟然都是些突厥帝国的二流部族武装。

    傲睨天下的黄金族主力军团,无一例外,全部缺席。

    人们不禁要问,英明神武的阿史那支斤大汗,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失误?而那些令人生畏的突厥精锐部队,当时又去了哪里?

    由于种种原因,圣唐史官在记录这段过往的时候,都受到了宫廷方面有意无意的暗示。

    大家或迫于压力、或出于无奈,纷纷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共同回避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

    紫金关。

    硝烟散尽,大浪淘沙,多少英雄故事涤荡。

    再公正的史笔,终究还是没能扛住那权力的风蚀。

    想解开当年的谜团、探究历史的原貌,最后只有去敌人的史料中寻找,才能得到只言片语、蛛丝马迹,进而一步步拼接出完整的答案。

    令人唏嘘。

    不过,历史毕竟是由人创造的。史书怎样记载,后世如何评说,对于那些创造历史的人们而言,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当时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李江遥此刻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

    荆襄大军攻占武关,前锋部队已经向帝都进发。圣殿亲王在接到急报之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全军开拔,火速回师关中。

    这个时候,镇疆军该怎么做?

    东出?还是固守?

    从理智上讲,李江遥并不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来临。

    首先,突厥人现在至少还有三十五万到四十万兵力,且作战经验丰富,忠诚度极高。对面这种敌手,最好的方法是零打碎敲的消耗他,把他拖到精疲力尽、锐气全失的地步,然后再一口吞掉。

    与之相反,如果此时集中兵力进行战略决战,会正中突厥人下怀。四十万虎狼大军抱起团来,究竟能发挥出怎样可怕的战斗力,实在难以想象。

    其次,中原地区的毒兵、两淮地区的反王,还有盘踞在江南的玄甲军,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一旦在决战的时候跳出来捣乱,那绝不是拖后腿的问题,而是致命的背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