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破釜(四)-《蚍蜉传》
第(3/3)页
“活兵”从何而来,最终定下的,是先讨军左营覃进孝部。
覃进孝部在入川的一系列战事中减员不大,如今依然有着两千人左右的规模。这个数量的兵力说多不多,正好容易调遣,说少不少,也不怕给官军直接包了饺子,更兼部中兵士骁勇善战,千总覃进孝与参谋覃奇功又智勇兼备,故颇值得信赖。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以覃进孝部为石,赵当世希望能由此打破沈水的死局。
西充北部,乱山群中。
长蛇也似的一支兵马正迤逦而行,草鞋摩挲沙石地的细碎声汇成一股在山峦间传响,对于军旅中的人而言是再美妙不过的音乐。不过这些兵士面目中多有倦怠之色,再仔细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土灰或是血污,有经验的看了就知道,这些人不久前定然经历过激战。
实际上,这支兵马可不仅仅经历过一场激战,可以说,整整两个月,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你死我活、提心吊胆的日子里求存。
他们的领导者在川中很有名,“争食王”景可勤,通常也称“黄鹞子”。
景可勤年逾三十,面部狭长,几缕黑毛长在双颊,看上去颇为乖戾,事实上,他也是个狠辣之辈,很有些表里如一的意思。他是陕西人,向年追随张献忠入川后与袁韬等同留川中发展,往后因为侍奉袁韬得力,逐渐成为袁韬的重要帮手。崇祯八年,他就曾与袁韬一起,与当时初出茅庐的赵营在苍溪一带激战,虽然失败,可在川中流寇中的地位却未因此动摇。
就在前几日,他还保宁府与袁韬并肩抵抗官军的攻击,只是,两日前,他下定决心,脱离了袁韬。
促使他出走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来自对袁韬与日俱增的反感,一方面也来自每况日下的局势。袁韬为人心胸狭窄且猜忌多疑,当初常国安便是受不了他的排挤而出川发展。景可勤忍耐力算不错,但当呼九思、常国安等等川中旧寇都先后脱离袁韬后,他作为硕果仅存的大将,免不了受到了袁韬的“重点照顾”。人非草木,袁韬也不是他的衣食父母,他一让再让一忍再忍却不料袁韬对他的敌意反而日益嚣张。而且近日的连战连败也使他消极,再听说了陕西官军不日将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入川助剿,强烈的失落与危机感最终促使他放弃袁韬。
他从躲入山中,凭借对路径的熟悉、山势的了解,避开官军布防之处一路南下,带着所剩一千余众到了顺庆府的西充县北部山区。他其实对目前这一带的局势不了解,只不过他知道,从这里再向南,很有可能找到赵营。
有了崇祯八年的经历,赵营这次入川的消息传播甚广。这一次的赵营已不再是昔日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营小寨,赵当世甚至已经是可与名震天下闯王并肩而立的巨寇。名声这种东西,看似没什么直接的用处,但他在潜移默化间带来的效果绝对超乎想象。
赵当世凭借着“闯将”的声威在川中竖起大旗,招徕各地流寇归附,现在,就连昔日的敌人景可勤为了自保也被吸引。景可勤本人自觉没什么丢人的,“流寇没有隔夜仇”,昨天你死我活并不代表明日就不能手牵手合伙做买卖。他相信,只要自己表现出诚心,赵当世没有理由拒绝自己入伙。毕竟,他手下这一千人的战斗力,可比袁韬等人的乌合之众强太多。
找到了赵营,一切都好说。但让景可勤没有想到的是,在见到赵营的人前,他先与一支官军不期而遇了。
第(3/3)页